华声在线日讯(湖南日报·华声在线记者 李杰 通讯员 周晓文)“把水稻种子‘打印’在育秧纸上,再平铺到田垄上,经过半个月的培养,禾苗就可以机插了。”3月26日下午,在常德市安乡县三岔河镇昌源农作物栽培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里,1台印刷耕种机正在作业,安乡县粮油作物作业站站长田祖庆辅导七八个社员摆放育秧盘、拌种、盘面覆土、施水。他告知记者,这种耕种技能叫“三一”栽培技能,与机插秧技能相配套,是农艺和农技结合的新发明。
记者看到,2名工人正操作着一台印刷耕种机,一张90厘米宽的育秧纸跟着机器的传送带移动,跟着一颗颗稻种在传送带上“跳动”之后,稻种就被均匀地“打印”到育秧纸上。十几米的育秧纸杯卷成纸筒,稻种也不会掉落。在现已铺好育秧盘的田垄上,一名工人两只手抓住纸筒,一边渐渐撤退,一边将育秧纸铺在育秧盘上。田祖庆告知记者;“育秧纸是可降解的纸,撒上一层细土,施水后,纸张分化,稻种就精确地落到育秧盘的凹孔里。”
走在田埂上,田祖庆介绍,“三一”栽培技能具有多项专利技能,如:种子包衣、定位耕种、塑盘泥浆等,一系列先进技能培养出来的禾苗,无论是经过机插,仍是人工插秧,均可完结“一粒谷、一根苗、一蔸禾”的高产方针。此外,“三一”栽培技能,大大降低了育秧本钱,节省了用种量,提高了禾苗质量,一台印刷耕种机8小时能完结400亩水田的育苗使命。